近年来,随着中国潜水员的暴增,潜水意外事故也随着增加。但是潜水到底有多危险?潜水员怎么样才比较容易发生意外?今天,就跟着潜小伴一起来扒一下吧!
(一)潜水究竟有多危险虽然潜水死亡率(Recreational diving)与交通事故死亡率(Motor vehicle)数据统计对比显示,休闲潜水死亡率高居榜首,为万分之1.63,开车的是万分之1.54,但不要忘记了,大多数人每天都开车,而绝大多数潜水员每年也没有潜几次水。
在开始潜水的时候,我们大概都很依赖教练,总想着只要教练跟我们下水,就不会有大事。PADI的数据告诉我们,每年去考OW/AOW等潜水证的几十万人中,仍有十多人在课程中死亡。
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组数据是DAN亚太分部关于潜水死亡事故发生深度的调查。我们都觉得,当然是越深越危险,但实际上在休闲潜水的范围之内,这完全不成立。请看下图。
这个图告诉我们,大约一半的死亡事故发生在10米以内。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水面。水面,是对于潜水员来说最危险的地方。
另外,10米深度值的最大隐患就在于它的深度。
当水平面为1个标准大气压值时,10米深度值按照一般计量标准为2个压力值【水体密度和海拔等忽略不计】,而20米为3个压力值,30米为4个压力值,40米为5个压力值。从水平面到10米深度值的压力变化幅度是最大的,为上一深度区间【水平面】值的200%,变化值增加了1倍!!!
是不是有点看出端倪了!
2、耳水不平衡
非常抱歉的讲,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医学词汇,它只是头晕或者眩晕状况的统称。
引发耳水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普通的情况如感冒,身体感染,血压过高或低,身体疲惫,体内氮含量水平,休息不足,饮食过饱,下潜速度过快,频繁的深度变化,心里焦虑,呼吸气体过快,慢性疾病、长期服药影响,贫血、晕船晕浪、甚至耳屎过多,耳内进水等都有引发的可能。
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,一方面麻烦自己严格控制饮食与作息,避免饮用酒精、咖啡、浓茶、可乐等刺激性饮料以及一切带有咖啡因的饮品,避免嗨到精疲力竭再去潜水的情况发生,多看些开心搞笑的段子,多与同伴交流减缓心里负担。
在较为年轻的阶段的PADI持证潜水员中,男性事故率远高于女性。请看下图。
DAN美国的统计结果是,在65岁以前,男性的死亡风险远高于女性。DAN欧洲的结果是,40岁之前,男性死亡风险是女性数倍。DAN亚太的数据中,女性占死亡人数已经从30年前的6%上升到了19%(当然同时女性潜水员的比例也在上升),但至少目前风险仍然比男性要低(否则应该是和女性潜水员人数一样占33%)。只有在PADI课程中,女性风险才与男性大致相当。
我每次谈这个题目的时候,很多不潜水的和休闲潜水的朋友都表示“喂不要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好吗”;但我认识的所有严肃的潜水员都不讳谈死,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有一种“I don't mind going this way”的感觉。事故分析(accident analysis)源于洞潜领域,为后来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,大大降低了伤亡率,其后也被扩展到休闲潜水领域,就像前面提到过的,几大潜水组织每年都会进行事故统计和分析。
其实,潜水最常见的一种死法大概是“不知道怎么死的”。
第一种死法:淹死
第二种死法:压力相关
第一要学会拔充排气管,第二万一面镜丢了不要惊慌,慢慢找就是了,其实在水下睁眼也没那么疼的,过一分钟就能忍受了。
减压病的治疗首先是立即呼吸纯氧,轻微症状在吸氧后可以缓解,如果不能缓解就要想办法送去减压舱。
减压病的原理其实并不能说非常清楚,当然大家都知道,在水下高压环境中溶解在各种组织,尤其是脂肪组织里的氮气,在压力减小的时候会逸出,变成气泡,造成各种后果。所谓的减压病(decompression illness,简称DCI)又分为两大类,一类叫做arterial gas embolism,简称AGE,指血管中的气泡造成的动脉栓塞,凡是做过或者看人做过手术的人都知道这有多危险。
说到这里,大概读者都和楼主一样想要直接冲去医院,检查看看自己有没有PFO了。不过其实很多潜水组织并不建议进行PFO检查,因为检查也有相对危险。最重要的是,PFO只不过是增加减压病风险的原因之一,每个人都不一样,甚至于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情况都不同,没有PFO也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,所以在减压问题上,永远不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啊。
DCI的另外一类是decompresion sickness,简称DCS,是由组织中的气泡引起的。DCS又被粗略地分成I型和II型,I型相对比较轻,比如最最常见的关节痛啊,皮肤痒啊;II型则相对严重,涉及到神经系统,比如说麻木啊半身不遂啊什么的。我听说过有I型减压病不进减压舱的(当然这个这个绝对不能推广哈),但II型就必须马上治疗了,否则也许会终身残废。实际上就算是I型,也很有可能留下一些些的后遗症,毕竟组织中的气泡也会堵塞血流妨碍局部供氧,有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,死亡的神经细胞可是不能再生的。
关于DCS,我偷懒从wiki拷两个表格,翻译过来好了。
得减压病也不是神马羞耻的事情,见过的许多牛人都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得过不少次减压病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好好休息多喝水,尽量保守地潜水,然后留心相关症状了。
第三种死法:气体相关
氧气当然是最重要的成分,没有它我们就挂了。但氧气太多我们也会挂掉——氧分压一旦超过1.6,人就可能表现出氧气中毒的症状,主要分为神经中毒和肺中毒两种,前者出现较早,后者是长期积累后出现的。曾有一起技术潜水的事故,两位技术潜水员在水下21米进行初次减压的时候,其中一位迅速死亡。
原来他的减压气瓶里不是这个深度所应采用的50%高氧空气,而是6米减压采用的100%纯氧。在水下二十米压力大约为3个大气压,纯氧的氧分压就是3,远远超过1.6的危险界限。最让人崩溃的是,后来他的潜伴发现,死亡的潜水员身上两个气瓶都是100%一百纯氧,而自己身上两个气瓶都是50%高氧空气。他们把瓶子拿!!!错!!!了!!!
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,通俗地说就是打酱油的,虽然存在,好像没啥好处也没啥坏处。然而氮气在水深到一定程度下,却能够让潜水员感觉到“氮醉”,nitrogen narcosis,据描述是一种类似于喝醉酒的感觉,有人说下降多少米相当于喝一杯鸡尾酒,鉴于楼主从来没有喝醉也没有氮醉过,实在无法提供一手资料。大家都知道醉驾可能造成什么后果,同样,醉潜也可能让人失去判断情况并正确反应的能力,误入歧途。大深度空气潜水造成的很多伤亡,都可能是因为醉氮造成的。
还有一种很可怕的气体,是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本来没有的,它叫做一氧化碳。据非官方资料,有些时候空气压缩机可能烧到机油之类的,产生一氧化碳,污染压入气瓶的气体。好的压缩机应该有一氧化碳探测器,但安装位置不对可能就探测不到,即使安装对了,因为压缩机工作时声音巨响,离得稍远可能就听不到探测器的警报。
最后,潜水有危险,潜友要谨慎。你是选择潜水一时,还是选择潜水一世,这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选择。安潜!潜安!潜安!